两人一起踏溪而行,共赏春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张良玉随口吟诵王安石作品《元日》中的一句,笑着调侃道:“王荆公先生,您的这首元日是晚辈记住的第一首关于春节的诗歌。不过呢,后世的晚辈对您的印象大都不算好。”
“哦,为何?”王安石并没有生气,而是好奇的问道。
张良玉苦笑道:“因为您也是我们后世学生所苦恼的大宋背诵天团的成员之一,您的很多诗作,是后代学生都要背诵、默写的。”
王安石一愣,随即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起来,笑声里有自得、有快意、也有新奇。
毕竟,这首《元日》是王安石在拜相之初,主持变法,遇到新年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作。
此时张良玉吟诵出来,等于是在拍王安石的马屁。
谁都喜欢听好听的,王安石也不例外。
更何况还是一个自称是来自于一千多年的后世,一个谈吐不俗、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拍自己马屁呢。
“在下现在倒是有点相信你是从一千多年的后世而来的了,也大概能想象到后世学生的苦恼了。”
“我大宋文风昌盛、民丰国富,陛下更重文治、培养人才,学子数量空前,各地书院学生也长长苦恼于此。”
“看来,你们后世学子也有同样的苦恼,对了,你们后世学子有多少能上学?还有什么叫大宋背诵天团啊?”王安石问道。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整个国家和社会重文轻武,文风盛行。
所以孩童的入学率、民众的识字率都很高,远超同期世界各国和中国宋前历朝。
此是牵无来者的帝王文治之功,也是儒家学士之功,身为大宋士大夫,王安石自然也觉得骄傲。
可王安石再怎么骄傲,终究是受制于时代。
一千多年前的成就,放在现代那是不值一提。
张良玉回答:“后世我华夏入学率极高,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有得地区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不分男女,皆可入学,入学率高达九成九,识字读书着也高达九成以上。”
“并且义务教育阶段是免费的,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要承担学生的住宿、阴阳餐费用和生活补助等等。”
“此乃硬性的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剥夺后世民众的受教育权利,否则就是违法,要被惩处。”
王安石听罢,顿时瞪大了眼睛。
他现在可是一国之宰相,主持朝中大小事务,自然明白推行教育有多么的困难,需要多少钱了。
他听了张良玉的话后,本能的觉得张良玉是在说谎。
上学不要钱,朝廷还要承担住宿、餐费、补贴,而且还是几乎普及全民的教育体量,那花费的钱绝对是天文数字。
就是大宋这样富庶的朝廷,也绝对负担不起百一。
“小友所言,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在下绝难苟同,不知后世究竟是何等盛世,才能有此等的气量,实行这等教育?”王安石轻笑着怀疑道。
张良玉莞尔一笑,遥想前几天的汉武大帝也是这般,根本不相信。
即便是彼时人杰,眼光超前,也终究受制于时代,难以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而想象后世。
“临川先生若是不信,晚辈现在便可让临川先生一观。”张良玉笑道。
让华夏历史上这些人杰震碎三观,然后刷新三观,这是他最喜欢的环节,最喜欢做的事情了。
“一观?如何一观?”王安石皱眉问道。
“临川先生请看!”张良玉打了个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