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款主推的产品是塑料勺子套装,大小不一的4把塑料勺9块9包邮,商品成本2元,平均快递成本在5块钱,去掉包材的成本以后,毛利在1块钱左右。其他的塑料刷子,章凯生产的垃圾桶等等先上架,不做其他推广。
此时淘马网上面商品的排列是根据销量和评价来“赛马”的(类似内部打分机制,分越高越靠前,其中销量是最重要的评分标准,综合评价等其他信息来给出一个总分,一般电商运营称其为商品权重)。
此时还没有“直通车”(可以笼统理解为付费排名工具),所以营销费用方面可以说相当低廉,一个字“刷单”即可。
这时候刷单是不会被惩罚的,甚至早期淘马网自己也在刷单。刷单祖师爷就是马老板本人,他在回忆初期创业时的境遇,调侃道,“由于没有人到淘马上卖东西,我们就让十几个创始人每个人从家里拿出十件东西放到网上交易,结果有的人连10件东西凑不出来。开始时也没有人在淘马上买东西,我们这十几个人就互相之间买来买去。”
陈越决定先集中刷主推商品,先让两位客服大量注册淘马账号,然后直接利用这些账号开始刷单。
起初杨丽和周红仙还有新入职的新鲜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商业的她们有些不理解这个年轻老板要做什么。
等到刷了两天以后,她们已经无所谓老板要做什么了,感觉这打电脑的工作,跟在车间上班也没什么区别,都是机械的操作。
随着销量越刷越多,开始慢慢有正常客户来询问,虽然接受过章凯的培训,但是两位姑娘还是闹了不少笑话,不过这时期网购的人群相对还好沟通,倒也没有出现得罪客户的情况。两个人都做过收银,所以基本的礼貌素质还是在线的。
刷到第五天的时候,购买勺子套装的客户开始比较多了,陈越就安排她们每天给这个商品刷五单,剩余时间用来接待客户和继续刷其他商品。
2005年的淘马运营并没有什么螺旋升天的黑科技技巧,两个专职客服暴力刷单,不到半个月,五家店铺的销售就开始进入正轨,恰逢此时淘马网上做这类零碎生活用品的商家并不多,懂的暴力刷单好处的人也少,这让陈越他们卡准了市场空白。
…………
这时,章宏订购的包材生产设备也都到位了,老供销员一如既往地靠谱,设备和原料是前后脚到货的,这让设备厂家派来培训的工程师也非常满意,陈家父母做足了“尊师重道”的面子。
因此,培训工程师也是尽心尽力,差不多第三天,发泡纸的生产线就能正常工作了。至于黄板纸箱,陈永根在村里找了两个赋闲的老大爷来负责根据他画好的线样来切割,也算是顺利投产了。
…………
章宏联系的很多尾货,都通过货车一车一车地往章家堆放。陈越本来想直接在供应商那边就地发货,但是考虑到此时的物流环境,很多工厂所在地并不具备快递发货的条件,而且异地发货还要在当地雇人。
最终还是以最保险的方式,把货拉回来,然后在村里雇了三个老太太,30块钱一天帮忙清理货物,打包,然后由章宏亲自确认当天的订单,再装上陈家的面包车,把发货的包裹拉到出去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