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璟在院子里等了一会儿,张公公带着圣旨来了,“请各位跟咱家一起去勤政殿吧。”
勤政殿,新科贡士考进士的时候,就在这个殿举行。莫不是今天要写文章?
沈璟默默想了想自己背诵的几篇,还记得。
到了以后,发现摆好了案几,笔墨纸砚,果然是要写文章。
泰昌帝坐在上首,赵淳坐在下面右边第一个位置。
“今日只写一篇策论,午时为限,各位开始吧。”张公公那尖利的嗓子又响了起来。
赵淳瞥了一眼沈璟,见她面异色,方才放心许多。
今天的策论,是泰昌帝到了以后,才挥毫写下的。人提前知晓到底是什么题目。这关也全得靠沈璟自己了。
沈璟看赵淳投过来的目光,报之微微的笑。他们这举动自然也落到了方愿的眼里。
方愿扭头看了一眼沈璟,也不知道是不是觉,沈璟觉得方愿的敌意,倒是少了几分。
泰昌帝转眼看到自己女儿的眼光,不禁神色冷了几分,“赶紧开始吧。”
沈璟打开卷子,看到卷子上的题,居然真的是雪灾。
要不说自己突然气运之子,主角呢,这不,蒙对了。
只见题目是,京城雪灾,上面详细写了,雪深几寸百姓塌方毁坏房屋几何,多少户人家缺衣少食,若你去赈灾,该当如何。
这种题目,也不新奇,往年京城也曾有雪灾,官府自然也有一套的救治流程。照本宣科,不会出,但也不会出彩。
沈璟沉下心来,雪灾的处理,不外乎给衣给粮,安抚民心,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再加上重建房屋。
只不过这几个关键过程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会不同。
沈璟思路清晰的写了放粮,炭,冬衣,募捐,召集大夫救治伤病,安抚民心这些。
然后到了重头戏,自然是这个朝代所没有的,以工代赈。
一是可以使灾民得到必要的收入。二是,安定下来,不会闹事。三是,没人所考虑到的,激发点灾民的积极精神。
很多人受灾的人,不是死在了天灾,而是自己崩塌的内心。
这篇文章,沈璟早有所准备,写的特别顺畅。
赵淳和泰昌帝分别走下来,挨个看他们所写。到沈璟身旁的时候,都略微多停留了一会。
这自然也让在场的人,羡慕嫉妒。
赵淳回到座位后,徐度低着头问,“殿下,如何?”
赵淳满意的笑了笑,“大出所料,志同道合。”
直至午时收了卷。泰昌帝招来翰林院的五个侍读学士旁听。再让人当场读卷,以判定名次。
此时殿中的氛围有点热烈。沈璟的卷子放在了最后。
“好一个以工代赈啊。真是好文,好文。”几个翰林院的老头,不约而同的点头感叹。
等读完沈璟的卷子,翰林院的几个人对她的评语更是极尽夸赞。
‘词句精华,气势磅礴,其献言献策,极为实用。’
几个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读完,一致说,“回禀陛下,这个卷子才气惊人,我等认为当推第一。”
泰昌帝此时听完此卷,也点头感叹,“若是早行此法,京中雪灾,当又少死百姓。”
大家都以为此文当是翰林院的白权所写,毕竟他进了翰林院,当年科考,也是一甲前三。
却发现白权却铁青着脸,他自然知道这不是自己写的。
待一一评定名词,揭开糊住的名字,却是沈璟的卷子。
泰昌帝此时倒是对沈璟有些刮目相看,这侯府庶子。颇有一些明珠蒙尘的意思。这份策论,若是殿试,点为状元,也不为过。